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,教育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2018年,宁夏获批建设全国“互联网+教育”示范区,银川市以此为抓手,持续推进新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创新应用,夯实教育数字化基础,优化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,大力提高教育质量,将“教育在银川”品牌擦得更亮。
数字赋能新课堂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
银川市实验小学用数字赋能新课堂,该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全员参与平板授课。课堂上推送实时练习,教师根据错误率针对薄弱点授课,实现精准教学,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。银川市聚焦“教-学-评-研”一体化,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方法和工具,持续改进教师的教,让教师教学更精准;不断赋能学生的学,让学生学习更高效。依托“宁教云”在线课堂,建设“名师面对面”答疑平台,向学生提供智能、体验、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和课程服务。银川六中打造了线上线下多种学习模式,银川二中开展基于学情的学生精准化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,市智慧教育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全市中小学生阅读数据,形成银川市中小学生阅读白皮书,对5万多名学生开展在线指导,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。
城乡同上一堂课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
兴庆区第三小学春林校区位于农村,该校通过在线平台与城里的学校同上一堂课,每月还有北京的学校提供名师课堂、名师讲座、互动教研等,大大提高了教学能力,推动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。
兴庆区三小春林校区开展的教研活动是银川中小学通过“互联网+教育”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缩影。作为“互联网+教育”示范核心区,银川持续深化“首都带首府,首府带县乡”的京银教育合作模式,依托联盟式、集团化、托管式办学模式,常态化开展专递课堂、名师课堂、名校网络课堂,有效解决了教育资源不均衡和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。引入7个北京特级教师工作室,常态化开展涵盖10个学科的共建工程,带动市域49所学校创新性开发“跨校教研与跨区教研”、“混合式研修”、“研究共同体”、“名师工作室”等一系列教研模式,有效推动北京名校资源辐射带动银川当地。同时,开展校际合作,促进资源共享,通过“一校带多校”的“在线同步互动课堂”,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。截至目前,“一校带多校”中的“带动校”达96所,“被带动校”达118所,覆盖老师7136人、学生106855人,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师资薄弱、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,缩小了城乡教育数字鸿沟。
夯实数字基座 助力教育“加速快跑”
教学的转变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,近年来,我市先后投入超过5亿元补充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,全市中小学(含教学点)互联网接入率、百兆带宽普及率和无线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%。启动建设教育城域网,按照“专网专用、高速互联”的原则,先后引入IPv6、5G等技术,推进教育城域网持续建设、更新完善、迭代升级。城域网建成后,骨干带宽将由1G升级到50G,互联网带宽将由5G升级到12G,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将实现千兆接入,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高速、便捷、绿色、安全的网络支撑。
智慧校园建设“提档升级”。致力于面向学生、教师、管理人员提供场景化应用和服务的智慧校园建设举措,推动全市“校校通”“班班通”“人人通”均达到100%,多媒体教室保有量达8000余间,师生终端数量超过8万台。兴庆区、金凤区、贺兰县3个县区,市辖53所学校分别获评自治区“互联网+教育”示范县(区)和标杆校。
信息化研究高地“落地成型”。建设银川市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和兴庆区未来教育学院,打造银川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,引入华中师范大学“人工智能研究院”博士团,搭建更加全面的信息化人才智库。
教学模式的变革不是局部的、碎片化、暂时的、阶段性的工作任务,而是整体的、系统的、长期的、持续的教育行动。银川市将从注重教育资源开发、优化教育外部支持环境等“硬投入”,向着逐步重塑系统内部要素及其关系、系统与外部环境及其关系的“软创新”加速转型,以期形成全新的教育数字化生态系统,推动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。